我們活在一個特別重視天賦的世界裡,頌揚天賦異稟的學生、天才運動員、音樂神童……這種對先天優勢的迷戀,卻可能導致我們忽視個人的成長潛能,低估我們潛在的成長空間。
事實上,每個人都有精益求精的能力。以下是我的40條實用建議,可以幫助你釋放隱性潛能,達成更大的成就。
培養品格技能
1.透過品格技能來釋放隱性潛能。成長最多的人不是團隊裡最聰明的人,而是努力讓自己和他人變得更聰明的人。機會不來敲門時,你可以想辦法自己打造一扇門。
2.不要害怕嘗試新方式。不要把焦點放在你喜歡的學習方式上,欣然接受學習的不適感。閱讀與寫作通常最適合思辨,傾聽是了解情緒的理想方法,行動比較適合用來記憶資訊。
3.不實際運用的話,永遠學不會。在你覺得準備好以前,就先上場。你不需要等到有把握時才練習技能。你越練習,就越有把握。
4.追求不適感。不要只是努力學習,而要主動追求不適感。追求不適感可以讓你成長得更快。想要做得正確,先要感覺自己做錯了。
5.設定犯錯目標。設下你每天或每週至少要犯幾個錯誤。當你知道自己一定會犯錯時,就不會那麼在意了,而且會進步得更多。
6.提高吸收力。尋找新的知識、技能、觀點以促進你的成長,而不是滿足於自我。進步取決於你吸收的資訊品質,而不是你尋求的資訊量。
7.徵求建議,而不是意見。意見是向後看,那會促使大家批評你或為你加油;建議是向前看,那會促使大家指導你。你可以問一個簡單的問題,讓你的批評者及加油者變得更像指導者:「有哪個部分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?」
8.分辨哪些資訊來源值得信賴。決定哪些資訊值得吸收,哪些資訊應該過濾掉。傾聽有相關專業(可信度)、很了解你(熟悉度)、希望對你最好(關心度)的教練。
9.成為你希望擁有的教練。坦率說出你想說的話,但以尊重的方式說出來。
10.追求卓越,而不是完美。進步來自於維持高標準,而不是消除每個缺陷。思考你在哪些方面真的需要達到最好,哪些方面只要夠好就行了。
11.招募評委來評估你的進步。請幾個人獨立的給你的作品評分(0到10分)。無論你得到什麼分數,先問他們,你要怎麼做才能更接近10分。
12.做自己的最後裁判。寧可讓別人失望,也不要讓自己失望。在發表作品以前,先評估一下那個作品能充分代表你嗎?如果這是大家看到你的唯一作品,你會為此感到驕傲嗎?
13.進行心理時間之旅。當你難以欣賞自己的進步時,想想過去的自己會如何看待你現在的成就。如果你5年前就知道你現在的成就,你會有多自豪?
搭建鷹架以克服障礙
14.在合適的時間向外尋找合適的支援。每個挑戰都需要一種支援。你需要的支援不是永久的,而是一種臨時的結構,給自己一個立足點或助你一臂之力,好讓你可以繼續自己攀登。
15.把日常磨練變成日常樂趣。為了維持和諧式熱情,以刻意玩樂來設計練習,設計有趣的技能培養挑戰。
16.與自己競爭。衡量你一段時間的進步,而不是與對手比較。與他人競爭的風險在於,你可能贏了對方卻沒有進步;與自己競爭時,唯一的獲勝方法是成長。
17.別拘泥於固定的例常程序。在練習中導入新奇與多樣化,可以避免過勞與悶爆。你可以切換不同的技巧練習,或切換你用來學習技能的工具與方法。即使是很小的調整,也能產生很大的效果。
18.積極主動的休息與恢復。不要等到過勞或悶爆才休息,把休息排入行程表中。休息有助於維持和諧式熱情,釋放新想法,加深學習。
19.卡住不動時,先後退以繼續前進。當你陷入死胡同時,也許該掉頭尋找新路了。這感覺像在倒退,但這通常是找到前進之路的唯一途徑。
20.找一個指南針。踏上新路線不需要先有一張地圖,你只需要一個指南針來衡量你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。
21.尋找多個嚮導。切記,不要只依賴一個專家或前輩,最好的指引是來自多個嚮導。詢問他們,他們以前的旅程中有哪些地標與轉捩點,他們標記路標時,你可以把那些路標拼湊成一條適合你的路線。
22.找份副案或副業。當你發現自己萎靡不振時,可以繞道去一個新的目的地以累積動能。當你在副業或嗜好上有所進展時,就會累積小小的成就,那會提醒你前進是可能的。
23.教你想學的東西。學習的最好方法是教別人怎麼做。你做過說明後,了解得更透徹;你花時間回憶後,記得更牢。
24.透過指導他人來建立自信。你懷疑自己克服障礙的能力時,與其尋求建議,不如試著給別人建議。引導他人克服挑戰可以提醒你,你有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。
25.把高期望與低期望都視為動力。如果無知的質疑者懷疑你,你可以把這視為一種挑戰。與其讓他們摧毀你的信心,不如把這視為證明他們看走眼的機會。
26.做一個好的先驅。當你的信念動搖時,回想一下你是為誰而奮鬥。我們最深的韌性來自於知道有人指望著我們。
建立機會系統
27.為那些遭到低估與忽視的人敞開大門。建立為所有人創造機會的系統,而不只是為了天才學生與高潛能的員工。好的系統讓弱勢者與大器晚成的人,有機會展現他們的進步有多大。
28.別浪費人才。不只培養學生養成成長心態,也培養教師養成成長心態。衡量成功的標準是看每位學生的進步,而不只是看那些名列前茅的學生。
29.把教育專業化。效法芬蘭培訓教師的方式,把教師視為可靠的專業人士。當教師了解最新的事實、互相指導、制定課程時,下一代的成就更大。
30.讓學生跟隨同一位老師多年。當老師有更多的時間了解每個學生時,老師就可以變成教練與人生導師,調整他們的教學與情感支持,幫助所有的學生發揮潛能。
31.給予學生探索及分享個人興趣的自由。當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、書籍、專案時,他們更有可能培養出內在動力。他們分享自己喜歡的主題時,可增強他們的熱情,也讓周遭的同學有機會感染那種熱情。
32.把群體轉變為團隊。以共同的使命團結一個團隊。當團隊成員都相信他們需要彼此才能達成重要的目標時,他們合起來的智慧就會大於個體的總和。
33.根據利社會技能來選擇領導者。與其提拔愛胡扯的人或是霸占發言權的人,不如提拔那些把任務放在自我之上、把團隊凝聚力放在個人榮譽之上的人。當團隊渴望做出貢獻時,最有效的領導者不是講話最大聲的人,而是最擅長傾聽的人。
34.從腦力激盪轉為腦力書寫。為了獲得更平衡的參與以及更好的解決方案,在小組一起開會以前,讓每個人各自產出以及評估想法。之後把大家都聚在一起並提出所有的想法,讓團隊選擇和精進最有前景的選項。
35.用網格系統取代梯子系統。不要只由一個老闆提出各種建議,而是提供好幾個管道讓員工發表建議。如果大家可以向多位領導人提出意見,一個人的否決就不會扼殺一個想法,一個人的核准就足以拯救它。
36.取消對證書與經驗的要求。在評估人才時,不要把過去的成就與經驗誤認為未來的潛能。背景與天賦決定一個人的起點,但品格技能決定他能發展得多遠。
37.考慮到難度。陷入困境不見得是能力不足,那往往反映出面對逆境時的反應。考慮申請者面臨的障礙,比較他們與同校、同系、同鄰里的同儕表現,藉此把績效放在環境背景中考量。
38.衡量進步軌跡。只看最近或平均表現是不夠的——隨時間變化的進步軌跡更重要。軌跡向上是應徵者克服過逆境的跡象。
39.重新構思面試模式,幫助應徵者充分發揮。不要讓面試增加壓力,而是創造機會讓應徵者可以充分發揮,鼓勵應徵者談談他們的愛好以及展現他們的優點。面試結束時,詢問應徵者是否覺得這次表現充分代表他。如果沒有,讓他重新面試一次。
40.重新定義成功。潛能的終極象徵不是你到達的顛峰有多高,而是你走過的距離,以及你幫助別人走過的距離有多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