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公園用地?
定義與分類
公園用地係指根據都市計畫劃設、供公共休憩、綠地空間或生態保育等使用的土地。依《都市計畫法》與《區域計畫法》規定,都市計畫書中可設置公共設施用地,其中之一即為「公園用地」。
公園用地主要分為:
市有或國有的公園用地:由政府持有與管理。
私有土地被劃設為公園用地:尚未徵收、但已被都市計畫指定用途。
公園用地的使用用途與限制
僅限特定公共用途
一般而言,公園用地是供公共使用,僅能設置與公園相關的設施,如:
綠地、草坪、樹林
涼亭、步道、兒童遊樂設施
公共廁所、運動場地
景觀設施、解說牌等
不能任意興建建築物或商業設施
私有公園用地的地主,儘管持有產權,但不能隨意開發、建屋或經營營利事業。任何建設行為都需經主管機關核准,並須符合《建築法》與《都市計畫法》規範。
公園用地可以買賣嗎?
法律上允許,但限制多
雖然法律未明文禁止私有公園用地買賣,但因其使用受限、徵收不確定、開發幾乎無望,實務上買賣須特別謹慎。
買賣此類土地常出現的狀況包括:
購地後無法使用或出租
長年等待政府徵收卻無消息
地價增值潛力有限
日後需面對無償徵收或限制補償金額
公園用地買賣流程
1. 查明土地使用分區與地目
透過地政事務所或國土測繪網站,確認土地的:
使用分區(是否為公園用地)
現況地目(建地、林地、農地等)
是否為公有或私有
2. 瞭解是否徵收或列入優先開闢計畫
可詢問都市發展局、地政機關:
是否已有徵收計畫或期程
是否為優先開闢公共設施
未來五年是否有變更用途可能
若已列為「公有公共設施保留地」,則地主可依《土地徵收條例》申請加速徵收。
3. 評估使用限制與風險
公園用地幾乎無法開發,即便購得,實質使用權利有限。因此需評估:
使用價值:可否作為農用、臨時停車場等低強度用途?
維護成本:是否需除草、管理?
稅賦壓力:地價稅是否過高?
常見公園用地買賣誤區
1. 誤以為可以自行開發
許多買家誤信地產業者宣稱「之後可變更用途」或「政府將徵收」,但事實上:
用途變更困難且不確定
政府徵收需視預算與政策
無保證徵收或補償金額
2. 投資報酬率預期過高
公園用地因開發受限,幾乎無法產生收益。若以持有後轉售牟利,則風險極高,且轉手困難。
3. 忽略法定程序與權責機關
購地前若未諮詢都市計畫單位或律師,容易忽略:
都市計畫審議進度
建管處的使用許可
徵收補償標準等法規
購買公園用地的風險與應對策略
1. 分析市場價格與流通性
公園用地的價格通常低於一般建地,但也反映了其受限用途。需評估未來是否有機會:
作為綠地保留,轉為開放空間
協調鄰地作為集合開發用地
配合區段徵收、參與重劃
2. 與政府協商徵收或活化機制
地主可主動申請:
公共設施用地加速徵收
納入促參開發案(如BOT、公私協力開發)
作為都市更新地區的綠地配比,與其他地主交換土地使用權
3. 請專業法律及地政顧問協助
進行買賣時,建議聘請:
不動產估價師:評估市場價值與使用性
土地代書/律師:協助草擬買賣契約、處理登記
都市計畫顧問:分析區域發展與政策方向
公園用地買賣的法律依據與相關法規
1. 《都市計畫法》
劃設公園用地依此法執行,規範使用分區、公共設施用地、變更程序等。
2. 《土地徵收條例》
若屬公有設施用地,政府得依此法進行徵收,並提供補償金。
3. 《建築法》
任何建設活動均須依法申請建照,否則為違建。
4. 地方政府自治條例
部分縣市另有制定公園用地之管理、活化利用或開發細則,須特別注意地方法規。
結語:審慎評估,智慧投資
公園用地在都市計畫中扮演重要角色,其買賣涉及高風險與法律限制。雖然價格相對便宜,但不當購買恐成為「無法使用的資產」。在進行投資或買賣前,應全面了解用途限制、查清政府政策走向、諮詢專業顧問,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利益且符合法規的決策。
公園用地不是完全不能買,而是「不能亂買」。唯有掌握正確資訊,審慎評估,才能在這個特殊市場中找到價值與機會。
如需進一步了解您所在地區的公園用地資訊或個案諮詢,我可以協助查詢地方政府都市計畫或土地使用資訊。
詠騰新莊不動產02-2277-5353